来自中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,称作为miR-331-3p的小分子RNA通过靶向PHLPP促进了肝癌的增殖和转移。这一重要研究发现已被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(最新影响因子12.003)接受并在线发布。
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学教授杨。其长期从事肝脏外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。曾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孤立性大肝癌的概念并予以定义,从根本上改变了大肝癌不可切除的传统观点,使得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得以显著的提高,为大肝癌的外科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。迄今发表论文)70余篇。
肝细胞癌(HCC)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,在全球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,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新患者。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,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。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是世界性难题,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。由于肿瘤侵袭、频繁的肝内扩散及肝外转移,肝癌的预后不良。深入了解肝癌转移的机制对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,改善疾病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MicroRNA(miRNA)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小RNA,广泛存在于动物、植物和病毒中,通过与目标mRNA互补配对,调控靶基因的表达或翻译,在生物体的发育、增殖、分化和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。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miRNA被发现,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,其中miRNA与肿瘤的关系是很多研究的重点。已经发现若干miRNA通过负调控基因的表达与肝癌、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、肺癌、乳腺癌、结肠癌等大量肿瘤高度相关。
鉴于一些miRNAs参与了肝癌的疾病进程,研究人员在具有不同转移潜力的3种肝癌亚型中进行miRNA表达分析探究了miRNAs在肝癌转移中的潜在作用。他们发现miR-331-3p是最显著过表达的miRNAs之一,与肝癌转移高度相关。miR-331-3p表达增高与肝癌的长期生存不良相关。
在体内外实验中,研究人员证实miR-331-3p促进了肝癌细胞增殖和转移。利用一种综合方法,他们揭示出PHLPP是miR-331-3p的一个新靶点。重新表达PHLPP可对抗miR-331-3p介导的效应,而沉默PHLPP则可以模拟出这些效应。
进而,研究人员证实miR-331-3p介导的PHLPP抑制导致了AKT激活及随后的上皮间质转化(EMT)。最终,研究人员利用jetPEI介导传递抗miR-331-3p载体,证实miR-331-3p抑制可显著遏制异种移植小鼠中的肝癌增殖和转移。
这些数据证实,miR-331-3p通过抑制PHLPP介导的AKT去磷酸化促进了肝癌增殖以及EMT介导的癌转移。新研究表明了miR-331-3p是一种有潜力的预后生物标记物和新型的治疗靶点。
上一条:中药和西药配伍要谨慎
下一条:抗生素与中药注射剂名列前茅